
白居易夜雨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夜雨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法: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所念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近,似乎也没有可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晓,风雨正苍苍。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之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工笔前的白描,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的离别看的更远一些。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以来一直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这种简洁的描述已经包含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把内心的思绪和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细腻。前四句对一个长时间以来一直状态的事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刻画。
后四句则是在对刚才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扩展和深化。“如此一来,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使场景更加生动形象,还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优美的画面,作者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思念以及孤独的深沉情感。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却也不像多数爱情诗那样婉约,它大气而不失细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描写,将情感和场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读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深刻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白居易的笔触,展现了他对爱情、思念和孤独的深刻理解和细腻刻画。这首诗既符合白居易大、简、妙的风格,又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更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
作者:白居易
时间:公元811年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