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大花猫”、“小花猫”的基本含义,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文章中大花猫和小花猫性格特点的详细描述,体会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 练习观察小动物的特点,掌握一些描写动词、名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 通过对“大花猫”“小花猫”的具体描写,理解它们的性格特点。
- 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 理解文章中对猫的喜爱之情,并能体会这种情感在文章中的体现。
- 正确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猫的形象和动作。
一、整体感知,质疑、捕捉重点
1. 提问学生
- 学生:为什么大花猫的某些行为被认为是“怪异”?
- 学生:小花猫的行为看起来很可爱,但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 阓默读与齐读
- 教师:同学们,这篇文章是我们每天都要读的“讲读文”。让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趣、 interesting。
3. 寻找问题
- 问题一:大花猫和小花猫在文中都有详细描述的地方,但有些地方显得不够具体。比如,“认真地观察了几次”这句话,是否可以补充一些细节?
- 问题二: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动作,是否应该进一步分析作者用哪些描写手法?
4. 初审思考题
- 教师投影并展示思考题:
- ①大花猫和小花猫的性格特点分别有哪些?
-
②文中有什么具体的描写方式让我们了解它们的性格特点?
-
学生:
思考与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点名学生发言)
5. 投影展示“动态静态”并结合提问
-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猫》,那么猫和人类有什么区别?它们有哪些特别的习性?
- 学生:大花猫总是安静、温柔;小花猫则是活泼可爱。
- 教师:那为什么作者会写“小花猫”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6. 彩 screen观察与总结
- (彩屏展示大花猫和小花猫的动态画面)
- 大花猫:认真地观察了几次,动作温和、安静。
-
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活泼可爱。
-
学生:
小结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猫性格的特点,让文章显得生动有趣。大花猫和小花猫都是“顽皮”又“可爱的”,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逐段细读,引导深究
1. 第一段:大花猫的“怪异”特点
- 思考与提问:
- 教师投影并展示思考题:
- ①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了大花猫的“老实”?
- ②这些描写如何展现大花猫的性格特点?
- 学生:
回答 - ①“总是安静、喜欢在角落里呆着”,表现出大花猫是严肃认真的;
- ②通过描述它的动作(摸着尾巴、打盹),展现了它老实的特质。
2. 第二段:小花猫的“生气勃勃”特点
- 思考与提问:
- 教师投影并展示思考题:
- ①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了小花猫的行为?
- ②这些描写如何展现小花猫的“生气勃勃”?
- 学生:
回答 - ①“抱着花枝打秋千”,表现出它活泼可爱;
- ②通过描写它的动作和动作带来的感觉(温柔、可爱),展现了它生气勃勃的特点。
3. 辅助资源
- 带着黑板,投影大花猫和小花猫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动作和表情。
- 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然后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小花猫的喜爱的?
三、精读课文,领悟思想感情
1. 精读总结
- 思考与总结:
- 教师投影并展示思考题:
- ①为什么作者会写“大花猫”和“小花猫”?
- ②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何让文章生动感人?
- 学生:
回答 - 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大花猫”“小花猫”的特点自然被发现;
- 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如“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让文章更生动,情感更真挚。
2. 回归背诵
- 总结与分享:
- 教师:这课我们学习了大花猫和小花猫的特征,并理解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你有什么收获呢?
- 学生分享:
—— 我们通过朗读、观察,真正体会到了猫的可爱和活泼。
四、总结与反思
- 教师总结:
-
提问学生: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作者是如何抓住大花猫和小花猫的特点呢?” -
学生反馈与讨论:
- 学生们在朗读中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
大花猫与小花猫:性格特点分析
- 大花猫:
—— 敢yingly (顽皮)
—— 灵 dynamical - 小花猫:
—— 幽心ly (可爱)
—— 惊动ly (生气勃勃)
六、教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讲读文的训练需要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实践。只有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思想感情。同时,我也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以后,在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互动交流加深理解。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