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的
-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绘制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和作用;能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增强统计意识,学会简单分析数据或作出判断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 能够根据所给数据,正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 在分析、比较中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原理和特点;能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分析数据并做出预测。 难点: 正确确定纵轴数据范围,准确绘制折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15分钟)
教师活动: - 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例题(例如“气温变化”或“人口数据”),并提问学生: - 这个例题是关于什么的? - 通过这一例子,你认为折线图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活动: - 回答后,学生可能会思考:折线图能明显显示数量变化的趋势,便于比较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教师活动: 1. 教师讲解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 单式折线图用于单一数据集; - 复式折线图用于两个或多个数据集,便于比较。 2. 详细讲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 横轴必须是等间隔的标时刻; - 纵轴表示的是某一单位的数据量; - 使用不同颜色(如红蓝)区分不同的数据系列。 3. 具体操作步骤: - 教师先画好横轴和纵轴,并标注刻度。 - 按照统计数据,绘制折线图,并用例题中的颜色区分两个或多个数据系列。
学生活动: -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完成教师提供的例题。
三、课堂作业(20分钟)
教师活动: 1. 通过教师提问或投影展示练习题: - 练习:根据以下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 时间:1月,2月,3月; - 数据:甲地平均气温(摄氏度)分别是15、18、20;乙地是14、17、20。 -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提供批改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独立完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活动: - 教师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其作用; - 强调复式折线图的优势:便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数据系列的变化趋势; - 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使用复式折线图有什么优缺点?”
五、课后作业
- 书本练习题(教材)第27页的第4、5、6题。
- 自学第109页的例2,完成并整理理解。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 横轴:标刻度时间; - 纵轴:标单位数据量; - 颜色区别:使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数据系列; - 绘制方法: - 在同一横纵坐标上画出两个或多个点,并用折线连接; - 根据例题,红蓝各代表一个不同的数据系列。
教学反思
- 学生在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容易混淆“颜色”和“实线”的区别,因此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明确。
- 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准确确定单位长度,但这是必要的;
-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强调了从数据中提炼信息的重要性。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分析和预测数据趋势。接下来的课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统计图的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与教案(12个版本)
一、教学内容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入
- 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 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如上虞电影院观众人数、百官镇一农户的人均收入等),引导学生发现还有另一种统计图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 出示折线统计图,明确“折线”是指连接点之间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其特点。
2. 展开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 四人小组讨论:四条条形统计图和四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结合课前收集的各式统计图表,指出哪些是单式统计图、复式统计表等,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统计图转化为单式折线统计图。 3. 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绘制一组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转换为单式折线统计图,互相交流,推断趋势。
(2)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1. 提示:根据提供的数据,选择哪几组数据用于绘制。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绘制折线统计图: - 标题 - 轴上的刻度和单位 - 数据点的排列顺序 - 线段连接的方式(直线上升、曲线等) 3. 交流反馈,纠正错误,并总结绘制的关键步骤。
(3)应用 1. 出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从这幅统计图中,你有什么感受? 2.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背景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 3. 出示两组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差异,并结合趋势分析。
3. 总结
- 总结: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了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 引入课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比如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课前准备
- 通过报纸、书刊、电视或网络了解并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等),作为后续教学的资源。
五、应用环节
- 通过具体案例,如“百官镇一农户的人均收入统计”或“上虞电影院观众人数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并根据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
- 出示两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 用点表示数据
- 连接点之间画线段
- 明确起止点(起点是第一个数据点)
- 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 单式折线图:线段连接两个相邻数据点,形成连续的线条。
- 单式条形图:每个数据点用垂直于横轴的条形表示。
七、作业
- 回 home 来查询其他形式的统计图表,分享感受和收获。
以上为《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与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根据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 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解释绘制过程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在实践操作中,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认识到其数据变化趋势的优势。 - 难点:正确连结点,避免画错方向导致图形不完整或错误。
三、教学准备 1. 复印或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示例。 2. 方格纸、直尺等工具。 3. 记录学生填好的条形统计表数据(如参赛人数)。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折线统计图
-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关于比赛成绩变化的场景(如体育竞技比赛成绩的变化)。
- 问题引导:
- 这些图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 你认为哪种类型的图表更适合描述比赛成绩的变化趋势?
第二步:复习条形统计图
-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横轴代表变量,纵轴代表数量,每个项目用直条表示数据。
- 强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清晰地显示各个项目的数量。
第三步:探索单式折线统计图
- 问题引导:
- 折线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吗?
-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于条形统计图?
-
教授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 在折线统计图中,每个点代表一组对应的数据。
- 两点之间用一条直线段连接,避免了直条之间的空隙。
第四步: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
提供条形统计表数据示例,并明确学生如何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折线统计图: | 时间/日期 | 比赛次数 | |----------|----------| | 2025年6月1日 | 20人 | | 2025年6月2日 | 25人 | | ... | ... |
-
教师示范绘制步骤:
- 第一步:在方格纸上画出横轴和纵轴。
- 第二步:确定横轴为日期或时间,纵轴为比赛次数/成绩单位。
- 第三步:根据数据点(如每天的参赛人数),依次在纵轴上找到对应位置,并用圆圈点表示。
- 第四步:连接各点,形成一条折线。
第五步:分析和解释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的变化:
- 折线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
- 数据在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 题目分析:比赛成绩在不断上升,折线图中是否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第六步:练习与反馈
- 给出几个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指出数量变化趋势。
- 请学生根据数据预测未来的结果或解释某些现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理解了其在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中的优势。接下来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产生兴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1. 引入新知: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折线统计图适合描述数量变化趋势。
2. 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动手绘制过程中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增强参与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3. 知识拓展:结合比赛成绩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实际应用场景。
附录 1. 教师可参考人教版教材第108页“整理与复习”中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示例进行教学。 2. 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果在某次比赛中出现波动,折线图中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如何通过观察来理解这种情况?
板书设计 ``` 单式折线统计图
绘制步骤: 1. 在横轴上标出时间/日期。 2. 确定纵轴代表数量单位,并选择合适的刻度。 3. 根据数据点在纵轴上找到对应位置,用圆圈点表示。 4. 连接各点,形成折线。
特点: - 通过连接点,展示数值趋势和变化。 ```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选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折线从下往上就是增加,折线是水平线,就是不变。对,就是从这条折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同学们都知道去年我们中国的奥运年,那么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呢?(51枚)对,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在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各获得多少枚金牌吗?
1、老师课前进行了调查整理,仔细看(课件出示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2、提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了,19xx年获得3万枚金牌。学生乙:我看到每个年份获得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学生丙:我能预测20xx年和20xx年获得的金牌数,并计算出它们之间增加或减少多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观,也很形象,还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体育部的叔叔阿姨也对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3、(教师演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4、老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吗?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
5、提问:通过观察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能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上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变化趋势。比如,20xx年比19xx年获得的金牌数多或少。
师:你是怎么看出这个数量增加还是减少的呢?
6、学生:通过折线上升就是增加,折线下方就是下降。师:对的!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1、思考:为什么用折线来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呢?
师: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显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比如,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情况,如果我们只看纵轴的数据,可能会觉得他的心率稳定在每分钟80~90次左右,而如果把它和条形统计图对比,就会发现从跳绳前到跳绳后的心跳数据明显增加,这样就能明显地看出他从静到动的动态变化。
2、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师:它不仅能够表示出各个时间段的数据数量,还能比较明显地显示数据在几年间的变化趋势。比如,衬衫和毛衣的销售量增长情况是否有差异?如果我们只看条形统计图,可能会觉得两者都在稳步增加,但实际上增长的速度并不一样。
三、制作统计图 1、思考:要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需要先做什么准备呢?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时间轴,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其次,数据要准确无误地对应到纵轴上,并且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连贯性。比如,如果某年的数据在0~110之间,那么我们应该省略这部分的数据,让更高年份的数据变得明显。
2、思考: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师:首先,要检查每个数据是否准确无误,特别是低段的数值是否正确。其次,在绘制点的时候,要确保各个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刻度一致,如果数据不在同一段,则需要用虚线连接。最后,在绘制点之后,需要对折线进行适当的延长或调整,使统计图美观、直观。
四、分析判断 1、思考: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信息呢?
师:衬衫和毛衣的销售量增长情况是否有差异?衬衫的销售量呈现上升趋势,而毛衣则比较平稳,销售量没有那么明显的增长。如果我们只看条形统计图,可能会觉得两者都在稳步增加,但其实增长的速度并不一样。
2、思考:为什么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有优势呢?
师:因为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示各个时间段的数据数量,还能直观地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比如,如果某年的数据在0~110之间,那么我们就省略这部分数据,让高段的数据更加明显。这样不仅便于比较,还能更形象地传达信息。
3、思考:你知道这幅折线统计图是什么类型的吗?
师:这是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结合体,可以清晰地展示数据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和整体数量关系。它既有直观的数量表示,又有动态的数据变化展示。
五、课堂提问 1、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问题: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缺点呢? 3、问题:如何制作一个准确的折线统计图?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