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南望余雪》原文:
祖咏〔唐代〕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似乎也连上了天上的浮云。
林表初晴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像也连上了天上的浮云。初晴初凉的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终南望余雪》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景象,虽不难懂,却蕴含深意。从“终南山”与“林表”入手,“终南山阴岭秀,积雪浮云端”,表达了诗人凌云脱化的志向。末句“暮寒入目,结句已成”更显诗情。整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抒发了作者的豪放胸襟。
“终南山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惟其“阴”,才使“馀雪”出现。“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诗作之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此句“积雪浮云端”即指终南山高耸入云,实则虽未明月、风声,但雪已厚实,如云遮天,云动,则雪也浮于上,由此见其高远,“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在后两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的“明”字虽易懂,但“霁”字更重要。“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色彩,即明。作者写的是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然看不清,大晴天,也看得昏暗多雾。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林表明霁色”,才使作者明了这山的真正面目,此句作者在明设“明”的目的,但又并非全盘以明取,而只是选用了夕阳西下的“霁”来表示,既不全凭光景说,也不凭主观判断。后两句的“暮寒入目,结句已成”,则为后文的论证做了铺垫。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山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成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终南望余雪》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未被录取。
《终南望余雪》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