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件三
教学目的: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岛,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整体感知,质疑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
(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
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位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学生会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会对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更高的认识。)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并尝试运用已学知识表达自己的理解。)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和亲切,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西沙群岛的兴趣和热爱。)
4.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学会将一段内容的要点浓缩成一句话,并且在整体上进行梳理。这一过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三、总结:游览了西沙群岛你最想说什么?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