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 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含义。
- 持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导入
互动提问引入: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赠言,这是一首送别诗。
2. 我们知道,古诗有独特的形式和韵律美,今天我们将通过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来了解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 体裁分析:
- 这是五言律诗。
-
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主题概述:
-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的感情,作者与好友的别离。
-
诗歌特点:
- 感情表意真实且温暖;
- 部署较为紧凑,节奏感强;
- 内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三、学习方法
1. 范读与朗读:
- 师范读这首诗,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基调。
- 学生齐读诗歌,并配合朗读,逐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 自由朗读:
- 领读诗歌的前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记录以下问题:
- 这首诗是怎样的五言律诗?
- 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诗歌中有哪些具体的意象和动作?
3. 学生互动: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在黑板上批注并讨论诗歌中的特点;
- 领读完成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背诵练习,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与作业
1. 拓展思考:
- 诗中提到的“三秦”和“五津”是哪些地方?
-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如何展开?
- 颂扬部分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
2. 诗歌理解:
- 首联分析:
- 前两句:“长安城,日月同辉;杜公归山下,长桥横江。”
- 这里的“长安城”可能是指王勃所在的地方。“日月同辉”暗示了夜晚的宁静与安详。
-
“杜公归山下,长桥横江”则描绘了一个离别场景,桥上的孤舟承载着王勃和好友的关系。
-
颔联分析:
- 这个部分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动作:“三秦为伴,五津为伴,天圆地方,人不离。”
-
“三秦”指三晋地区,“五津”指五台山附近的地方。“天圆地方”象征着时间的循环与连接。
-
颈联分析:
- 这个部分揭示了诗歌的整体结构:“既非远别,又同为游人。朝看江上行,暮听山间随。”
-
通过“同为游人”的描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与无奈。
-
尾联分析:
- 这个部分总结了前面的三联:“既非远别,又同为游人,莫要因离离而伤真真。”
- “莫要因离离而伤真真”体现了诗人对离别的珍视和希望的安慰。
3. 诗歌拓展:
- 这首诗出自唐代王勃的《送别》,表达了离别的深情与哀愁,却依然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部分意象如“三秦”、“五津”等,反映了古人对友情、家人的思念。
五、作业设计
- 以杜少府口吻,以你个人的共鸣,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以上为《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果需要更多细节或调整,请随时告知。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