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壁》鉴赏及阅读练习
引言: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他在庐山后总结一生观察生活哲理的作品。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深入浅出地探讨其艺术魅力与人生智慧。
【古诗鉴赏】
此诗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通过游观山川,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观察者视角单一,却发现了多维度的人生规律,体现了**物我两用**的思想。
后两句提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看似矛盾的句子,揭示了**主观与客观**之分的本质:既然站在山上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也各具特色。
无论是远近高低的山峰,还是高顶低谷的山石,都显示出“物有千变万态”的独特魅力。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观察问题时要全面考虑”:
"观察事物时要全面考虑,若只以片面之见来观察,则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人生如山,若不全面地观察,则容易被局部利益迷惑,最终迷失方向。
这是一首**哲理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事物的多方面面,才能做到**胸中有丘,手中有石**,从而真正认识世界的真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看似简单的山川景色,却隐藏了人生的道理。
(作者:苏轼;年代: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
【阅读练习】
1. 下面哪些词是正确的?(多选)
a. 题 西林
b. 只缘
c. 不识
d. 横看
2. 根据以下短语,选择正确的对应关系:
{诗名}: 同样,在不同的角度也能看到同样的风景;
{作者}: 苏轼;
${人物}: 立体;
{意象}: 山石;
{{句子}: 你是我眼中的风景。
3. 这首诗的后两句讲的是:
(1) 即使站在庐山,也是只能看到局部景色,这只能给我们带来局限的认识;(2) 如果不以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也只能得到片面的理解。
4. 请填入空白处(句子):
{句子}: 孤独是自然的写照吗?如果以多角度观察,确实可以看出世界的丰富面相。
5. 这首诗中,哪些四字词语最能体现其哲理精神?(写出三组反义词)
{第一组}: 横看远山阻;{第二组}: 独看独见;{第三组}: 山石间有声。
6. 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全面考虑”的意思?(填空)
{句子}: 其实人生如山,若不全面了解,很容易被局部利益迷惑。
7. 下面四个选项中最符合哲理精神的解释:
{选项}: A. 既然站在山顶,看到的风景都是一样的;B. 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C. 一把好的钥匙只能开锁,但换个角度去开锁,反而容易解开。
8.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分别解释)
{第一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第二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 这首诗主要传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选择正确选项)
{选项}: A.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的;B. 小心观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何体现**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用例子解释)
{句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不站在不同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就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
a. 题:西林;b. 只缘:苏轼;c. 不识:苏辙;d. 横看:苏轼的另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
b.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出自《题西林壁》,表达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的重要性。
c. 前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两句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d. 写完“题西林壁”,苏轼写下“苏东坡在横塘”,并以《惠崇春江晓景》收尾,强调**物我两用**的辩证观点。
b.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对复杂的事物,既要从正面、侧面观察,又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